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健康园地>急救知识

【健康科普】夏季小虫咬伤后的应急小知识

文章来源: 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年08月26日 点击数: 字号:

炎热夏季,大家都穿得比较凉快。大面积皮肤裸露在外,与虫子接触的机会明显增加,被虫子叮咬、蛰伤的几率也大大增加。关于人们被虫子咬伤的报道不绝于耳,处理不当可能引起严重后果。因此整理了一些虫子咬伤后的紧急处理办法送给大家,记得关注收藏哦!

图片

蚂蚁

蚂蚁咬伤以后,如果伤口没有明显的感染倾向,可以不予处理,受伤以后的2-3天会逐步消退。但如果被咬的范围较大,部位较多,全身的过敏反应相对较重,应及时到医院进行诊疗。在医院可以给患者应用补充的液体制剂和抗过敏药物,保持患者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,并通过加大血容量,增快有毒物代谢的过程,通过应用抗过敏药物,可以减轻患者对毒素反应的过敏反应,随着时间的延长,毒素代谢完成,症状大多可以自然消退。被蚂蚁咬伤以后,由于蚂蚁咬伤的时候会向组织内注入含有乙酸的毒性物质,可对局部的伤口有明显的刺激作用,会感觉到疼或痒,会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,形成局部的肿大包块。如果咬的范围小,可把冰袋放在被咬地方冷敷,可以减轻疼痛感。然后涂上炉甘石液,有消毒止痒的作用。

蜜蜂

夏季人们的户外活动频繁起来,加暑假来临,不少家长喜欢带着孩子到户外游玩。一不小心,就可能遇到蜜蜂的蛰伤。应对方法:一旦被蜜蜂垫伤,应用针尖或镊子挑出蜂针,注意必须无菌操作。将伤口四周皮肤捏起,使伤口暴露,然后挤出或用嘴吸出蜂毒。因蜂毒呈酸性,可用肥皂水、小苏打或淡氨水等碱性溶液擦洗伤口,局部涂解毒搽剂或糖皮质激素外用。伤口肿胀时可冷敷,亦可用蛇药片研碎后,用冷开水调成糊状外敷。

蚊子

蚊虫叮咬后的皮肤反应又称虫咬性皮炎。多发生在头面部、四肢暴露部位。虫咬性皮炎会引起皮肤的剧烈搔痒。蚊子叮咬后可以上用肥皂水或是小苏打冲洗,以中和分泌的酸性毒素,另可用花露水稀释后涂擦局部。如较痒可用复方炉甘石洗剂止痒。如伴有化脓,可用红霉素软膏局部涂抹,如感染较严重,则应配合用口服消炎药。如局部红、肿、热,有发烧,应考虑过敏情况,应结合抗过敏治疗,主及时就诊。

图片

隐翅虫

隐翅虫虫体黑色,胸、腹部可呈黄色,体型与蚂蚁相似,昼伏夜出,夏秋季为其活动高峰。若隐翅虫只是从皮肤爬过,一般来讲是不会有太大问题。但如果隐翅虫被拍击或压碎时,它体内的毒液外流沾到皮肤上,会引起隐翅虫皮炎,局部出现条状、片状或点簇状红斑,其上有密集丘疹、水疱及脓包,之后还会糜烂、结痂及表皮坏死。应对方法发现隐翅虫落在身上,应轻轻将其扫落,然后打死。若皮肤已沾上毒液,用肥皂水清洗。损害较小且感觉轻微,可不予治疗,密切观察即可。皮损比较严重时,应在皮肤科医师指导下用药。

图片

蚂蟥

又称水蛭,一般栖于浅水中,但在亚热带的丛林地带,还有旱蚂蟥成群栖于树枝和草上。蚂蟥致伤是以吸盘吸附于暴露在外的人体皮肤上,并逐渐深入皮内吸血。被叮咬部位常发生水肿性丘疹,不痛。发现蚂蟥吸附于皮肤上时不要惊慌,切不可强拉,否则蚂蟥吸盘将断入皮内引起感染。可用手掌或鞋底用力拍击,经过剧烈的震打以后,蚂蟥的吸盘和颚片会自然放开,或用食醋、盐水、烟油涂擦叮咬处,蚂蟥就会放松吸盘而脱落。

蜈蚣

蜈蚣喜阴暗潮湿的地方,致命武器为其第一对特化而成的颚足,可分泌毒液,被其“咬”伤,可在伤口发现两个瘀点。蜈蚣的毒液可引起皮肤损伤及全身症状,发热 恶心、呕吐、头晕、头疼、心悸、抽搐等.应对方法:发现咬伤立即用肥皂水、小苏打水等冲洗患处,尽快清除毒汁。用碱性溶液(5%~10%小苏打溶液)外涂患处,以中和酸性毒液。如红肿、疼痛显著,应及时就医,有的患者甚至需要注射破伤风,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。

图片

被蛇咬伤后,一定要镇静,切不可心慌急躁,还有就是一定要待在原地不要动,更不可奔跑,呼喊人,因为呼喊奔跑都会加快血液循环,使自己中毒更深,加快蛇毒的毒发,第一时间抓紧时间打120急救电话。一定要抓紧时间在最快的时间内,在距离伤口的上方大约10厘米的地方用身边可用的东西结扎,系牢,但一定要注意每隔20分钟左右要把结扎带松一下,松一两分钟,避免因结扎时间过长,造成血液循环不通坏死。在进行简单处理急救后,一定要到专业的蛇毒治疗医院,注射抗毒血清,不要乱投医,一般的医院是没有抗毒血清的,以免耽误了治疗的时间。


更多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